gap year,一个大多数中国小孩想都不敢想的事情。gap year就是间隔年,不做正事,不读书,不工作,那干嘛呢?不干嘛。这就是 gap year的精髓。在欧美常见于十几岁到20几岁的年轻人,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找找自己的人生方向。
最知名的莫过于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的gap year了。大学毕业都没毕业就到印度禅修了七个月,回来就悟了创办苹果公司这事儿,要是放在东亚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什么 gap er 呀,不就是不上进,混日子,然后再给自己包装出来一个说辞吗?我自己上哈佛其实就是一个步步为营的故事。先查资料,需要什么申请材料,我再倒着往前推,每一年我需要做什么。从申请前四年我就开始准备,到每个学期是学什么培训班,考什么试,怎么实习,丰富简历,什么时候开始做作品集。假期那也是绝对不能浪费的,因为这是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在认识我的欧美同学之前,我不知道这世界上还能有间隔年这回事。某乎上对于为什么中国人不允许有盖皮尔有一个精辟的回答是说中国人大多都是贱人,一生被打上了关键针。胎教很关键,三岁看老很关键,幼升小很关键,上小学很关键,小升初很关键,初二分水利很关键,中考很关键,高二选科很关键,高考更关键,要保研,大学四年很关键,考公很关键,实习很关键,工作很关键,结婚很关键,生孩子很关键,然后他就很关键。三岁看到狂环节循环起来了是吧。
求职的时候,如果一个人简历上有超过半年的空窗期,就一定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解释清楚为什么有半年时间没有再干这事。甚至有一些 hr 看到有很长时间的空白期的简历,可能直接就 pass 了。我之前在北京的一个重点中学待过一学期的选修课,发现孩子们不仅仅是考试压力大,更严重的问题是在于他们非常焦虑。这种焦虑并不是说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的焦虑,而是来自于对时间有用性的极度追求的焦虑。
如果有一刻觉得自己懈怠了,就觉得自己浪费时间了。但人呢?他不是机器,也没有办法专注于功利性的学习那么长时间。然后呢,孩子们又开始自责愧疚,之后呢,就更没有办法高强度的集中自己的精力。在家长看来,就好像孩子是在那儿拖拉磨蹭,不干正事一样,极致强调有用性,最后就会导致躺平和放弃。可能我们做不到 gap 一整个月,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学会聪明的休息,并且在休息的时候不要有负罪感,也不会想着爸爸妈妈会不会突然闯到我的卧室里面,看我有没有在看手机。我想你的小孩的从容感现在就把握在你的手里,你敢放手吗?
该文章来源于北京家教网:https://www.zhiyanxuan.com